sendo—

原来这不是结束

【哔哔】我们来说说双向情感障碍

希望你好,南太铉。

RuBisCo:

起因是最近看了一篇文,写的挺好,难得两位主角双商在线,没有为了戏剧效果作天作地,很努力地谈恋爱这样。可惜有点小瑕疵,其中一位主角有躁郁症,但是作者可能对这个病了解有限,写出来感觉不伦不类的。
作为患者,就随便说说自己对这个病的了解,和一些亲身体验,算是提供个资料吧。


关于这个疾病,学界更常用的中文名称是"双向情感障碍",我个人觉得这个称呼比躁郁症更贴近这个病的本质。躁郁症是一个非常流于表面的叫法:诚然,这个病表现出来就是交替性的躁狂和抑郁发作,但要真以为它就是躁狂症+抑郁症,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形象地解释双向情感障碍的话:假设平静无波,不喜不悲的状态是一条水平轴,那么大多数人的心境会在这个轴的附近上下波动,愉快、自信、感到满足,就在这个轴的上方,悲伤、退缩、无精打采,就在这个轴的下方。出于自我保护,大脑会努力把个体情绪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既不会过度兴奋自信爆棚,也不会过度压抑自暴自弃。只要没有脱离大脑控制,情绪就会保持在一个安全区域里,根据外界刺激进行反应。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而言,大脑则出于何种原因难以将情绪控制在安全区,超出上限,就会躁狂发作,超出下限,就会抑郁发作。所以和健康人相比,双向患者的情绪曲线波动更大,多数会呈现周期性,虽然会表达出和外界刺激的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比较有限。
很多人以为躁狂就是易怒,抑郁就是悲伤。其实不是这样。躁狂更接近于一种过度兴奋的状态,程度较为轻微的时候,甚至会显得非常贴近现代社会推崇的精英:自信开朗,有活力,有创造性,喜欢社交,有领袖精神。躁狂严重的,由于个体不同,有些人会表现出暴力倾向,但大多人只是更具有攻击性和侵略性,自以为是,喋喋不休,睡眠大幅度减少仍然精力充沛,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缺乏连续性,显得比较烦人。抑郁和躁狂相反,最主要的表现是缺乏活力和主动性,看起来闷闷不乐,思维迟缓,拒绝社交,经常感觉疲惫。抑郁本身其实并不特别痛苦,然而虽然个体因为抑郁处在停滞状态,但客观环境并不会因此放慢节奏,这种不协调会催生焦虑,抑郁越重,焦虑越重,因此严重抑郁期间个体会感到巨大的压力,一根稻草也逾千斤,表现得情绪脆弱,自哀自弃。
双向患者会交替性处于躁狂期和抑郁期,但是程度和时长各有不同。有可能是轻微躁狂几个月,然后开始半年的重度抑郁;也有可能是重度躁狂两三年,又重度抑郁两三年;也有人会在一年内出现多次躁狂和抑郁的交替。有些人的交替很规律,也有人非常随机。双向情感障碍的具体机理和成因都不明确,很多患者初次发病都处在青少年时期,加之社会认知有限,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难度都比较大。另外,因为轻躁狂重抑郁的双向情感障碍青少年患者常被误诊为抑郁症而出现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情况,很多患者成年后会同时罹患双向情感障碍和药物导致的重度抑郁症。对于不同的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有时甚至会完全没有相似之处。
双向情感障碍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轻生的想法,甚至付诸行动。双向患者的自杀率并不比抑郁症低,甚至有研究认为这个几率高于抑郁症。但是双向情感障碍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临床数据有限,很多结论并不明确。


治疗方面,首先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由于季节变换和患者本身的生活状态变化,需要长期稳定地前往医院复诊,适时调整药物剂量,出现较为严重的发作时,需要住院治疗,有时也会出现需要紧急干预的极端情况。
常用的药物里,主要是心境稳定剂,比如碳酸锂和丙戊酸盐,它们可以有效帮助抑制大幅度的情绪起伏,改善睡眠,并且可以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一般只有在抑郁发作较为严重的时候才会使用。对于双向患者而言,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会增加重度抑郁症患病风险,部分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同时使用会产生副作用,因此服用期间需要医生密切关注,患者需要适度增加复诊频率。
针对双向情感障碍的理疗大多属于电击刺激和电磁理疗,但仅做辅助治疗。相较之下,配合药物治疗进行心理咨询的效果更加明显,一般为一周一次,对于有自杀倾向、需要紧急干预的患者,可以增加至一周三到四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方面是短板,特别是几年前的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要求较低,很多拿到资格证的人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会影响病程,需要仔细甄别。


然后来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我是轻躁狂重抑郁,通常是夏秋躁狂冬春抑郁,但是也有过躁狂一整年又抑郁一整年的情况,并发有抑郁症,发病很早,但是确诊很晚。
诚恳的说,我并不排斥躁狂发作。事实上,我最有创造力和时效性的时候就是躁狂期,论文也好考试也好,就连笔记都做的比其他时候要清晰明确,以前画过的连载出过的本子也都是在躁狂期完成的。轻微躁狂的时候,思路会非常活跃,想法很多,加上有行动力,也能很顺利地付诸实践,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压力,做什么都感觉很有趣。说走就走的旅行啦,大晚上坐半个多小时轻轨跑去海边就为了吃冰淇淋啦,和同学一起煮火锅包饺子啦,参加义工活动啦,肥肠丰富多彩。做很多事,一天到晚没有闲的时候,但是非常开心,充满希望,一天只睡五小时也不会觉得疲惫。
抑郁发作就惨得多,吃不下睡不着醒不来,每天从床上爬起来就感觉筋疲力尽,光应付课程就花尽力气,爱好全都成了负担,碰到问题只想逃避,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好麻烦啊。因为麻烦所以不想出门,不想洗澡,不想吃饭,不想动。如果说躁狂期发呆是因为大脑里塞满了想法,抑郁期发呆就真的是脑内一片空白。但是没有人停下来等我,逼着自己往前跑,一天24小时有25个小时觉得累的快死掉,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在路上被醉驾的司机撞死。难以支撑的时候,躺在床上无法动弹,三天不吃东西,因为不怎么喝水,连洗手间也不大需要去,被逼着爬起来的时候,清醒地晕倒也有过。
要说躁狂期和抑郁期有什么共同点,大概就是自我中心。这一点很奇妙,抑郁的时候为了勉强应付生活已经用尽全力,没有多余的精力分给别人也是正常,躁狂期明明一副精力过剩的样子,但是脑子里就像有什么滤光片一样,和我无关的事情通通过滤掉。长此以往,就显得有点冷漠,共情能力很差,情绪都是自己的,心里纵是滔天巨浪也和别人无关。不肯交心,更无法喜欢上什么人,别说朋友,和家人都拉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按照医生的话说,我独自一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没考虑过别人的世界和我有交集。
不过大抵是因为自我中心,双向对外人来说并不是什么会带来大麻烦的毛病。这个疾病的破坏力都是向内的,承担伤害的主要是患者本身,以及和患者比较亲密的亲朋。硬要说来,大概还要包括躁狂期间不幸被台风尾扫到的无辜路人。但是偏要按照暴躁甚至精神分裂去臆测发作症状,作为双向患者,感觉有点冤枉。
我是因为抑郁症去看的医生,毕竟我躁狂起来是个阳光向上好青年,除了比较喜欢怼人,并没被怀疑过有什么不正常。
说起抑郁,网上有很多所谓的心理测试和自查量表,有一定可靠性,但是一来真正的专业量表并不是单纯靠几个得分就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二来抑郁焦虑也好,强迫躁狂也好,都只是病征,心理疾病远比几个症状要来的复杂。这些量表需要专业软件计算各项指标,医生会根据具体结果,以及详细的问诊来确诊。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双向并不是一个能够单纯依靠量表来确诊的疾病,医生本身的经验很重要。
我遇到的那位医生,既是有处方权的精神科医师,也是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询师,话很少,但是能明确的感觉到他问的问题、说的话都在点子上。我每次去找他问诊,基本不超过十分钟,但是感觉比之前见过的一次两小时的心理咨询师都要靠谱,只要我说完最近的困扰,他就能点出症结,让我回去好好想想。
我上学期间选修过心理学,教授说,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助人自助。我是碰到这位医生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心理咨询师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他只能在一团乱麻里帮你找到那根线头,指点你如何拆开你以为的死结,但要把线重新团成整齐的线团,还是要靠自己。
至于药物治疗,其实非常立竿见影,但是带来的烦恼也是最多的。我在成年后就一直有断断续续服用抗抑郁药,在国外的时候吃的百忧解,感觉并不好。精神类药物都需要循序渐进加大剂量,除了副作用多且杂以外,很多抗抑郁药(主要是副作用较小的二代抗抑郁药)在初期服用的时候,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自杀风险提高,这点在25岁以下的患者身上尤其明显,因此都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慢慢把剂量提到峰值,减少剂量也是如此。我吃百忧解,曾经有过颈部和颌部肌肉完全无法动弹的情况,剂量稳定以后,就开始有种,有人把活力通过点滴注射到我身体里的感觉。快乐和动力都不是自己的,像个旁观者一样冷眼看着自己的身体不受控制地兴高采烈起来,因此如非必要,我都会尽量避免服药。
回国以后和医生说起对百忧解的不良反应,被建议换用舍曲林,剂量控制的很严格,起初是每两周复查一次,情况稳定以后一个月复查一次。舍曲林有剂量上限,抑郁特别严重的时候,药量加不上去,只能额外吃一种抗抑郁药度洛西丁。同时还服用心境稳定剂的丙戊酸镁。这几种药都会妨碍凝血,服药期间,一点小磕碰都会导致一大片皮下出血,那段时间我腿上全是自己都不知道哪来的紫黑色淤血,好像每天都在打架斗殴一般。开放性伤口止血很慢,搞得我连痘痘都不敢挤了,一手贱就是半脸血。另外这两种药对肝肾负担也很大,服药期间严格禁酒,醪糟啦酒心巧克力啦也通通不准吃,两个月查一次肝功,后来继母建议我吃保肝药。加上因为复合用药导致肌肉张力问题,手抖到连筷子都拿不住,还要额外吃抗帕金森的药。每天两次定时吃一把大小药片,放每日用药的小盒子都要专门买大号,不然装不下。
但是药物带来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我最讨厌吃药的一点是,吃完感觉自己是空的。我在开头说过的那篇心理疾病写的不伦不类的文里有一个地方的比喻我觉得说的特别贴切:不吃药的时候情绪不受控制,吃了药以后,内心变成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原。我因为严重发作住过院,出院以后我和我爹说,你看我脾气其实挺好的,现在有什么事我都不生气,我已经半年没有生过气了。生气当然不是什么值得期待的事,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感到不生气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在乎。什么都无所谓,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这样也可以,那样也没问题。没有负面情绪,正面情绪也无从而起,心里就像一潭死水,扔一块小石子儿是这么点水花,扔一座山下去还是这么点水花。
这样不能算活着,可是连想死的念头也是不能有的。就感觉非常尴尬。
后来渐渐停了药,靠自己调节。躁狂期冲动不受控制,就对自己说等一等,让我好好想一想;抑郁期压力大难以应付,就对自己说没关系,不要太在意。好在久病成医,和这个病共处久了,慢慢也就有了和平的办法。
我知道双向并不是靠自己三言两语就能取代药物来治愈的毛病,可人如果连那点热情都没有了,还要如何忍受苦楚地活下去呢?


乱七八糟说了很多,并不是诉苦的意思。双向情感障碍无辜顶了个躁郁症的名字,被很多不明真相的路人望文生义地误解。我只是忍不住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并不是心情不好会打人的暴力犯,你有可能甚至看不出来我们在和这种疾病作斗争。
就只是有着自己苦恼的芸芸众生之一而已。

评论

热度(180)

  1.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